在海原縣鄭旗鄉政府會議室的墻上,貼著一張“治理作戰圖”。41個網格黨小組覆蓋全鄉,全體黨員干部下沉基層,190件民生問題標注著解決進度。鄉黨委書記李文福有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,里面密密麻麻記錄著群眾反映的“雞毛蒜皮”之事 —— 誰家水管凍裂了、哪段村道需要修繕、留守老人的用藥需求……“小題大做”,正是鄭旗鄉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密碼。
3月12日,海原縣鄭旗鄉吳灣村,包工頭馬某倉和工人馬某禮等人在農家院里各執一詞,吵得不可開交,圍觀群眾議論紛紛。
“這事兒得趕緊處理,拖久了容易激化矛盾。”身為調解員的村黨支部書記馬應海得知后,立刻聯系鄉調解委員會調解員和鄉司法所所長馬清慧,直奔現場。
原來,去年冬天,馬某倉承包房屋建設時口頭承諾“工資平分”,但結算時卻以“貢獻不同” 為由少付1000元,由此引發了矛盾。
馬清慧帶領團隊采用“背對背調解法”。馬某禮等6名工人被請到司法所。工人們坐在長椅上,手里緊攥著皺巴巴的記賬單,眼中閃爍著不甘。“大家都是一個村的,抬頭不見低頭見……” 工作人員從鄰里鄉情入手,曉之以理。在村里,工作人員則給包工頭馬某倉算經濟賬:“要是鬧上法庭,工錢下來可不止現在這些。”經過反復勸說,這場糾紛在傍晚時分終于得以化解,當事雙方握手言和。
近年來,鄭旗鄉構建起“鄉黨委+村黨支部+網格黨小組”三級體系,將司法所、派出所、民政、婦聯等部門力量凝聚成一股繩,串百家門、知百家情、連百家心、解百家難、辦百家事,延伸調解服務觸角,實現法律咨詢、人民調解等全要素法律服務觸角下沉,直面群眾,面對面、“零” 距離服務,使基層治理從“單打獨斗”轉變為“多元參與”。共計排查矛盾糾紛190起,且均成功化解。
“我們不是在辦公室等矛盾上門,而是主動走到田間地頭,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。”李文福說。
除了矛盾糾紛調解,治理的繡花功夫還體現在文化浸潤方面。鄭旗鄉聯合相關部門,通過“小院課堂”“板凳課堂”“廊廳會”等形式開展主題宣講。全面推行“群眾點單、所站派單、志愿者接單、群眾評單、積分兌單”志愿服務模式,開展“健康義診”“七彩暑假”“移風易俗”等志愿服務活動;開展“我們的節日”系列活動、評選各類先進典型,切實做到用身邊事引導身邊人、用身邊人感染周圍人,讓德治的種子在鄉間生根發芽。(全媒體記者 馬彥軍 劉立濤 范本哲)